99范文网 > 总结范文 > 实习总结 >

护理学综述报告

| 小龙

综述是查阅了某一专题在一段时期内的相当数量的文献资料,经过分析研究,选取有关情报信息,进行归纳整理,作出综合性描述的文章,那么护理学的综述报告范文要怎么写呢?下面是为大家带来的护理学综述报告范文,仅供参考。

护理学综述报告范文1:

学校:

深静脉置管的临床应用和护理

【摘要】深静脉置管以其操作简便、保留时间长、输液种类广泛、导管弹性好、是一条安全、可靠的血管通路等优点,在输液、输血、血液透析、胃肠外营养支持、中心静脉压监控及危重患者的抢救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护理也有了较大的进展。

【关键词】临床应用、并发症及护理

临床应用

1.用于重症抢救或大手术患者 此类患者,治疗时间长、输液量大、使用药物种类多,3-5天血管即变硬成条索状,点滴不畅。深静脉血流量大、药液很快被稀释,避免了药液对血管的刺激而至的静脉炎,且液体滴入顺畅。金永红等报[1]告用深静脉置管监测中心静脉压或股静脉压力,对于判断慢性右心功能不全和血容量不足提供可靠依据;马龙等[2]采用深静脉置管直接注入大量液体进入血循环,满足长期静脉输液、静脉高营养的治疗需求。

2.作为血液透析的通路 林晓燕[3]使用永久性中心静脉置管,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保持置管管腔的无菌和皮肤隧道开口的清洁干燥,可使其保留时间延长,加上永久性中心静脉置管血流量大、不增加心脏额外负担等优点,对于心肺功能不全、糖尿病、过度肥胖等难以耐受内瘘或内瘘失败者有很大的优势;黄新武用[4]深静脉留置套管针取代近年采用Quinton-mahurlar双腔导管,留置深静脉进行血液透析,

血流量充分,取材方便,无血流动力学紊乱,不易发生堵管、血肿及感染,且拔管易止血,可反复使用,是紧急血液透析时较好的选择。

3.用于癌症化疗 肿瘤患者由于反复化疗、长期输液、静脉高营养,反复穿刺易造成血管损伤,导致药物外渗、静脉穿刺困难、静脉炎。段小芳等[5]对25例肿瘤患者行PICC穿刺置管,为肿瘤患者提供了一条无痛性治疗途径,保证了化疗全过程的顺利进行;邱萍等[6]采用经锁骨下路径中心静脉置管,感染率1.8%,低于以往报道23.6%.

4.用于各种引流 留置导管质地柔软、组织兼容性好、刺激性小、操作简单、可减轻反复穿刺给患者带来痛苦,亦可根据病情控制引流速度,并可多次腔内直接给药[7]。王翔等[8]以类似改良的Seldinger法穿刺,留置钢丝,循导丝置入16G深静脉留置导管约15cm,退出导丝。认为此方法操作简单,并发症少,导管纤细、柔软,刺激性小,即使碰到心肌,也不会损伤心肌,不会引起心律失常,并能及时排除心包积液。黄新武[9]采用深静脉留置管做胸腔闭式引流。方法简便,血管损伤小,导管弹性好,患者改变体位或离床活动不引起起疼痛,不影响引流。解志贤等[10]报道,应用静脉留置针为肝硬化顽固性腹水患者放水,治疗效果较满意。

5.用于静脉高价营养 深静脉置管与周围静脉穿刺比较,具有留置时间长、输注速度快、减少静脉炎的发生等优点,可适用于无法从胃肠道吸取食物者或大量液体丢失需要补充高浓度葡萄糖、氨基酸、脂肪乳等高热量、高营养以及电解质者。

6.用于血流动力学监测和心脏临时起搏 梁金华[11]报道深静脉

留置导管可沿导管插入漂浮导管进行血流动力学监测,可直接测定各个部位的压力、监测中心静脉压(CVP)、计算心脏指数(CI)和肺毛细血管嵌压(PCWP),协助诊治,还可用于各种心脏病并发心功能不全患者,并在心脏停搏或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可沿套管插入临时起搏器进行临时起搏,挽救生命。

并发症及护理

1.穿刺置管过程中的并发症

a.心律失常 是深静脉置管常见的并发症,由于引导钢丝进入血管过深、钢丝远端刺激心房、三尖瓣环、心室所致。蒋逸风等[12]报道在行锁骨静脉和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时,导引钢丝进入10cm即成功置管,一般不会出现心律失常。如果出现心律失常,回抽钢丝后心律失常可自行消失。张兰菊[13]认为是置管后导管刺激窦房结诱发心律改变,经贵要静脉和肘正中静脉置管因路径较头颈脉短,在测量置管长度时,应考虑不同穿刺血管的因素。

b.误穿动脉 误穿动脉是锁骨下静脉穿刺常见的并发症。由以下原因引起:技术不够熟练经验不足,进针角度过大或过深;患者肥胖;穿刺部位手术史或疤痕;同一部位再次留置中心静脉置管,均有可能增加误穿动脉的风险。张海燕[14]采用上位穿刺法以胸所乳突肌锁骨头与锁骨所成夹角之角平分线距角顶点1.0~1.5cm处,针与额平面为10°~15°角,进针方向指向同侧胸锁关节,进针深度2~4cm,置管成功率高,易固定。另外,中心静脉解剖位置异常也是造成误穿动脉的原因之一。梁莉等[15]的经验是,如考虑可能存在血管畸形,应该在

B超引导下置管,了解中心静脉是否变异,5%-10%的患者可能出现颈内静脉位置和结构的异常,反复盲目穿刺容易损伤静脉及邻近的颈内动脉和股动脉。

c.气胸 进针角度过大或过深,则易刺入胸膜和肺组织,导致气胸。少量气胸(肺压缩少于20%)可在几天内自行吸收,不必处理,量多时应行胸腔闭式引流[16]。曾成[17]认为发生气胸后,患者采取半卧位、吸氧,并稳定患者情绪,床边射片,如气胸量少,可自行吸收。

2.导管留置期间的并发症

a.导管相关性感染 中心静脉置管患者如无不明感染灶而发生的高热、寒战或导管置入部位红肿、触痛,应考虑由导管引起的感染。王俊英等[18]认为感染的途径是细菌通过导管外、导管内、经管输入的液体及血液进行传播;避免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关键是预防,操作前严格培训,严格消毒,备皮时为防止剃须刀划伤皮肤,采用剪刀剪除毛发。林风辉等[19]报道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有高龄、营养不良、危重病、糖尿病、免疫抑制疾病等内在因素及医生操作水平、操作环境、入住危重病房时间长、置管时间、置管后护理等外在因素;并表明,经锁骨下静脉置管,发生感染的危险性低于颈内静脉及股静脉。降低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应做到如下几点:严格无菌操作,避免细菌经皮肤隧道侵入;尽量选择经锁骨下静脉置管,避免股静脉置管;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减少细菌侵入;导管定期用肝素液冲管,避免导管内血栓形成;缩短导管留置时间;缩短重症病房的住院时间;加强穿刺部位的护理,使用透气的辅料覆盖,保持局部干燥。潘斐彩

[20]报道减少经中心静脉导管的输入旁路操作,定期更换装置,尽量不使用三通管可有效预防感染。

b.导管不畅或阻塞 导管长期使用后常出现导管阻塞或滴注不

畅等问题,堵塞的原因有:静脉高营养物质或粉状及颗粒状药物的输入,渐堵塞导管;非正压封管,血液返流形成栓子;患者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血小板易形成血栓堵塞导管。于楠等[21]报道预防导管阻塞,点滴速度应≥80滴/min,液体点滴不畅,滴速<50滴/min多为药物沉积,先回抽血液,血液回抽畅通后以生理盐水5-10ml推注,再连接液体。当发生堵塞,先以肝素盐水液(封管液31U/ml)试通,如果不能融通,说明已形成血块,则用肝素原液试通,仍不能融通,说明形成纤维素血栓,此时改用链激酶或尿激酶5000U/ml,边推边拉缓慢轻柔注入1ml,保留15min后,回抽药物和凝块,重复灌注至导管通畅。杨海燕[22]认为一旦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栓导致导管堵塞,导管抢救性的处理应优于导管的更换。将导管血栓的处理分为一线和二线方案:前者依次为压力性冲管、血栓溶解酶灌注溶解和机械性取栓;后者包括导管更换和纤维素鞘剥除术。其中压力性冲管以10ml的注射器较佳,10ml的注射器在冲管压力和容量间能取得较好的平衡,1ml和5ml的注射器冲管时压力较大有导致导管破裂的危险。血栓溶解酶中,以尿激酶和组织源性纤溶酶应用较多,效果也较为确切。

护理学综述报告拓展1

整体护理是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导,以护理程序为框架,根据病人身、心、社会、文化需要,提供优质护理。也就是说,整体护理是以病人为中心,以满足病人的身心等各方面需要为目的的护理。

在儿科开展整体护理,就是以满足患儿的各种需要为目的开展的优质护理。在儿科,护理对象是0-14岁的儿童。以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来看,人的需要分为五层:有生理的需要,安全感的需要,爱和归属感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五种需要在儿童身上均有不同程度的体现;为满足这些需要,心理护理是非常重要的手段和方法。

但是在儿童,由于语言表达能力及理解能力有限,进行心理护理非常困难,很难达到预计的效果和目的,甚至还会达到相反的结果。为更好的开展护理工作,我们通过对家长的心理护理,希望家长以其与患儿亲密的关系和熟悉的表达方式,达到良好的护理效果。由于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当前现实生活中的儿童大都是独生子女,一旦发病,父母格外紧张、焦虑,他们大都过分照顾,夸大病情,对医护人员提出过高要求。所以儿童病人的心理护理实际上很大程度上是对家长的心理支持。家长的心理状态对儿童病人有着直接影响。例如家长对护士的不满足可以转化为病儿对护士的愤怒;父母的倾向可以变为儿童的倾向,如不要某护士阿姨打针等等。在临床,我们发现,家长与患儿在许多心理问题的表现形式几乎是相同的,例如家长的惧怕感、悲哀感、焦虑感等与患儿的这些心理表现是相互影响的;但家长与患儿对疾病的主体感受不同,又使家长有一些患儿没有的心理表现。便如希望角色转换,代替患儿接受痛苦的治疗等。

在此我们对家长的不同心理表现以及针对这些心理表现进行护理的体会进行探讨:

一、患儿家长主要心理问题的产生原因及表现:

1、焦虑和紧张:

①入院时对疾病的缺乏熟悉,对环境的生疏感引起的紧张与焦虑;表现为反复询问病情,希望得到肯定答案或不断打听医护人员的情况,希望转到经验丰富的医护人员所管的床位。

②住院期间由于病情变化产生的紧张与焦虑;表现为对病情变化的反复陈述,要求医护人员不断观察,耽心遗漏病情变化。

③由于长期住院经济负担较重引起的焦虑;表现为不安心治疗,要求提前出院。

2、惧怕与缺乏安全感:

①家长对疾病预后产生的惧怕感;表现为对其他相同疾病患儿的预后敏感,尤其是急、重危患儿的家长,表现得很悲观,避免说一些关于生死的问题甚至字眼。

②由于心疼孩子而对各种注射和侵袭性的检查产生的惧怕感;表现为患儿在接受检查和治疗时家长表现出不敢看或者躲开的行为。

3、怀疑和不信任

①对疾病的不了解引起的对治疗方案的怀疑;表现为拒绝配合医护进行治疗,阐自使用自己所谓的办法或找来许多书籍对医生的诊断进行对比,并以书上的方案为准。

②对医务人员由于年龄、性别、言语、着装等外在条件和表现引起的不信任;表现为对医护人员的技术水平的不信任,要求更换主管医护人员。

③对医疗设施和治疗环境的局限引起的对治疗能力和条件的怀疑;表现为挑剔住院环境和设施,要求转院等。

二、患儿家长其他心理表现

1、容忍:对患儿不正确行为的容忍和支持是许多家长共同的表现。他们认为孩子的生病是自己照顾不周造成的,对孩子有欠疚感,于是对孩子病中的不合理要求尽量满足,甚至许多错误的行为如打骂医护人员也不加管教;非凡是一些绝症患儿的家长对患儿在吃、穿、玩等方面的不合理的索要和故意毁坏物品不加以制止,并对工作人员的制止表示不满。

2、依靠感:家长对患儿日常生活上的照顾也依靠于护理人员,而对自己表现得缺乏信

心,生怕自己的动作会伤及孩子。

3、同病相怜感:表现为相同疾病的患儿家长非常轻易沟通,有同病相怜感,尤其是重症或绝症患儿家长;新入院的患者家长有时对老病人的经验的信任程度更甚于医生。

三、护理措施:首先要找出患儿家长存在的心理问题,分析形成这些心理问题的原因,根据不同的原因进行心理护理。p副标题e

1、对家长焦虑心理的护理;

①对环境生疏引起的焦虑,护士可具体介绍医院环境和病区设施,住院期间需要遵守的各种规定,并对主管医生和护士进行介绍,如需要帮助时可以找谁等,帮助家长尽快熟悉就医环境。

②对由于对疾病不了解引起的焦虑,可以通过进行病人教育,介绍病情,疾病的发病原因,一般治疗方案,护理措施,尤其对家长在平常可以做到的护理措施进行讲解,如饮食护理,具体说明哪些食品可以吃,哪些不能等。

护理学综述报告拓展2

随着基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认为褥疮应称为压力性溃疡已成共识。近十余年,国内外对褥疮的认识和防治虽有许多共同之处,但对发生褥疮的观点及预防的重点存在某些差异。为更好地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解决褥疮防治问题,特将部分观点综述如下,供护理同仁借鉴。

1 对褥疮护理的认识 认为褥疮完全可以预防[1],这种观点在国内占统治地位。林菊英先生在医院护理管理学中提出褥疮的标准为0%时,尚有附加说明:除特殊病人不许翻身外一律不得发生褥疮,带入院者不准扩大[2]。广东省医院分级管理评审标准中规定:从三级医院到一级医院,昏迷、截瘫病人年褥疮发生数为0[3]。为说明褥疮完全可以预防,还列举北京宣武医院神经外科1966年以前在无陪人情况下,连续8年消灭褥疮[1]。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外科也曾介绍过不发生褥疮的经验[4]。但各种期刊上刊登更多的是治疗褥疮的经验和方法,说明褥疮并不少见。参加广东省医院分级管理评审工作的黎瑞庄主任护师在第一评审周期结束后报道:消灭昏迷、截瘫病人的褥疮是护理工作的基本要求,但本周期评审结果(31所三级医院)除两所专科医院得分外,93%的医院均为0分[5]。更说明了发生褥疮的普遍性。

国外护理认为,褥疮绝大多数是可以预防的,但并非全部,若入院局部组织已有不可逆损伤,24-48h就可以发生褥疮;严重负氮平衡的恶液质病人,因软组织损耗、失去了保护作用,自身修复亦困难;神经科病人丧失感觉的部位其营养及循环不良,也难以防止褥疮的发生[6]。另外,神经外科病人需用镇静剂减少颅内压增高的危险,翻身不利于颅内压的稳定;癫痫发作及颅骨开窗病人难以调节体位;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病人改变体位时可引起缺氧;使用通气装置的哮喘或支气管炎病人在搬动时可发生支气管痉挛;血压不稳定病人侧卧时可加剧血压波动;有易激心肌病人翻身易发生心率不齐等[7]。故认为护理不当确能发生褥疮,但不能把所有褥疮都归咎于护理不当[6]。有关人氏对褥疮的发生率有详尽的统计:Ketts R称,美国住院病人3%-6%、护理之家3%-24%发生褥疮[8];一般医院的发生率为2.5%-11.6%,昏迷、截瘫病人的发生率为24%-48%[9];急诊护理机构的发生率为9.2%,专科和福利医院的发生率为23.0%-27.5%[10];脊髓损伤病人其发生率为25.0%-85.0%;住院老年人的发生率为10%-25%[11];神经科慢性病其发生率达30%-60%[12]。

2 褥疮的预防 长期以来,国内将褥疮预防的重点放在加强护理管理,要求重视基础护理。实行床边挂翻身卡[1],标明病人的卧位及翻身时间以便检查;实行褥疮报告制度,便于护理部质控小组管理。一旦发生褥疮,当事人将受相应处罚,甚至全院通报,以此促使每个护士高度重视褥疮问题[4]。常规要求对受压部位进行定时按摩。

国外护理则认为,积极评估病人情况是预防褥疮关键的一步[10]。要求对病人发生褥疮的危险因素作定性、定量的综合分析,常用的有Braden褥疮评分法,分值越少,褥疮发生的危险性越高。已在世界上各医疗机构应用[10]。Nortor危险因素评分法[11],14分以下获得褥疮的机会为32%;12分以下属高危组,两周内获褥疮的机会为48%[12]。已成功地应用于老年病院[13]。Andersen危险指标记分法[11],记分≥3时发生褥疮的危险性极高,对临床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可对急性病入院病人作有效的预测[13]。评估除在入院时进行外,还强调在入院后定期或随时进行,因随着治疗的实施或病程的进展,入院时不存在的或潜在的危险因素会产生并表现出来[9]。经评估对高危病人实行重点预防,可使有限的医疗资源得以合理分配和利用。国外护理不主张对受压部位进行按摩,有关研究表明,按摩无助于防止褥疮,因软组织受压变红是正常的保护性反应,解除压力后一般30-40min退色,不会形成褥疮,无需按摩,如持续发红,则表明软组织损伤,按摩必将加重损伤,尸检证明,凡经按摩的组织显示浸渍和变性,未经按摩的无撕裂现象[6]。

3 治疗方法 褥疮的治疗方法因其认识的改变而存在差异。过去普遍认为创面干爽清洁有利于愈合,目前则认为在无菌条件下湿润有利于创面上皮细胞形成,促进肉芽组织生长和创面的愈合,提出湿润疗法[12],另外,Brown CR认为高压氧治疗褥疮最好,只是费用太大较难推广,但可用塑料袋罩住创面,向袋内送入纯氧,当袋内压力达3.99-6.67kPa时,可使坏死的脂肪和蛋白组织液化,使有生机的组织发红,有助于褥疮愈合[14]。而采用封闭式敷料者则认为,缺氧不会阻碍愈合,还可以刺激上皮的毛细血管生长和再生,有利于形成健康的肉芽组织,促进上皮的再形成[12]。对褥疮创面是否使用抗生素也存在不同的观点,一般认为抗生素的使用能迅速有效的控制疮面感染。但美国的褥疮护理却提出避免使用抗感染药[15]。总之,各种局部处理方法有优点也有局限性,须权衡利弊,根据实际情况酌用。浅溃疡任何方法均可试用,深溃疡应慎重对待[12]。

4 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 以前国内的基础研究较薄弱,对褥疮的处理方法停留在个人经验上,随着护理人员知识层次的提高、学习气氛及参与意识的增强,这些研究正在兴起,如提高瘫痪者褥疮护理的有效性研究[16];半坐卧位的生物力学机理研究[17];预防老年股骨颈骨折病人褥疮发生的探讨[18]等均为这方面的佳作。

外开展基础研究时间长,内容广泛,较早地认识到发生褥疮的外在因素有皮肤潮湿、摩擦、切应力等,内在因素有蛋白缺乏、营养不良、贫血、丧失知觉、制动、年迈、精神状况欠佳、大小便失禁以及感染等,但最重要的是压迫时间过长,影响局部供血,故较早研制出减压装置[18],而且还注意到温度与褥疮的关系:体温每升高1℃组织代谢的氧需要量增加10%,持续压力引起组织缺血时,温度升高将增加褥疮的易发性[19]。提出压力装置中减轻压力以气垫最好,水垫次之,凝胶和泡沫塑料垫最差;而在温度方面,凝胶垫最低,水垫次之,气垫及泡沫塑料垫温度较高。建议根据温度及湿度选用减压用品[19]。对脊髓损伤病人,Byrne和Saliberg提出了发生压疮的3类15种危险因素及6类58种次要危险因素。除指出脊髓损伤程度与褥疮的关系外,还指出吸烟,特别是现时吸烟、心脏疾患低血压者,肺部疾患低血氧浓度者褥疮危险性增高;糖尿病与褥疮也成正相关关系[20]。美国对褥疮的护理是:在研究的基础上制定标准化的创面处理过程,并不断定期更新,效果明显。据统计,处理褥疮的成本从每天每个褥疮5.34元降低到3.74元[15]。使用Braden评分法对高危病人采取措施后,褥疮的发生率下降了50%-60%。每年全国可节省治疗费用4亿元[10]。

5 小结 褥疮是长期卧床病人,特别是老年、昏迷、截瘫、坐轮椅者的常见并发症。它的防治及护理技术十分复杂,并非以严厉的规定就可杜绝的简单问题。只有以病人为中心,一切从病人的实际出发,客观地承认褥疮危险因素,而且充分认识其危害,并努力研究,才可能取得突破性进展。


看过护理学综述报告范文

58394